事实:听力损失开始是渐进的。我们自身内部的防御系统和能力使得很难自我诊断。一份简易的“听力测试问答”可以帮助你了解更多,而专业的听力筛查也可以提供更肯定的答案。误解:听力损失问题大多数无法解决。事实:在30或40年前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现在90%的听力损失中主要是老年性耳聋和噪声性耳聋,用今天的先进手段,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所以还是建议到专业的听力中心去选配助听器比较稳妥。助听器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有些朋友,在安静的环境下跟人来交流,这是没有问题的,基本在几米内都能够听到对方说话,交流下来没有问题。然而,假如换到了噪声比较严重的情况,就会听不清。这是因为噪声跟着人们想要听的声音一起放大了,从而掩蔽了言语声。应对这种情况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选择可调节的方向性麦克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能整合方向性”。
因此,在该用户调试助听器时,我们可以将1.5kHz的声音做移频处理,然后将1.5kHz之后的声音原声放大。这样患者在耳蜗死区处的声音可以通过线性移频到别的频率上来获得更大的可听度,而非耳蜗死区处还是和原来一样非线性放大,将失真降到低,从而让患者拥有更好的清晰度。而不论是声场评估、言语测听或者患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无一不说明该干预方案对言语清晰度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好的,适应的时间会快一些;一些适应能力没那么好的(尤其是老人),适应的时间会慢一些。适应过程建议从静到闹,从一到多,从简到繁,由慢到快。电池虽小,却对助听器使用影响甚大。由于助听器电池使用寿命有时限,且目前的助听器扣式电池均不能充电反复使用,要有备用电池,什么时候补充,但亦不要买得太多存放,否则会和空气起反映就会发生跑电失效。
至于更为严重的性听力损失,要听清就更加难了。很可能会出现听到了,却听不懂的情况。听力测试结果不正确还是要提一下那句老话(虽然几乎每次都有说到),“三分机器,七分验配”。如果助听器的质量合适,用户的听损又不是特别严重,助听器验配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就显得非常关键了。一个好的助听器验配师,不太可能将一台1000元的助听器配出10000元的效果;但是一个缺乏专业水准的助听器验配师,很可能将一台10000元的助听器“委屈”成1000元的效果。
使用未经验配过的助听器现在的助听器质量差距非常大,一些购物网站上明目张胆地出现了几十元价位的助听器,这些助听器无一例外是很落后的模拟机,只有简单的声音放大功能,没考虑过保护用户的听力,更没有经过专业的听力测试。戴这类助听器久了,用户要么因为太吵,听不清,戴着不舒服,就没有继续戴了。要么就是坚持戴着,然后听力反而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