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发现听力损失>70dBHL的人群中存在耳蜗死区的患病率>50%。耳蜗死区会影响患者的言语识别率,比无耳蜗死区的患者更无法分辨。存在耳蜗死区的患者,在一定频率的真实听力损失要比纯音听力图上该频率显示的听力损失要重,无法通过纯音听力图来诊断耳蜗死区。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听觉感知学教授BrianC.J.Moore等人于2000年提出了均衡噪声阈值测试(TEN测试),此方法相当容易而且便于临床听力学家使用与评估耳蜗死区是否出现对于高频耳蜗死区患者,调试助听器时除了降低不必要的高频增益外,还可以使用移频功
对于低频耳蜗死区的患者来说,调试时应该避免低频的过度放大,在死区出现的频率上选择减少不必要的增益。而对于中频耳蜗死区的患者,就会比较尴尬,如果增益不够,言语信号丢失太多,移频的话,起始频率点太靠前,助听器失真就会非常大,无法补偿耳蜗死区后非死区的高频听力。因此,以前碰到中频耳蜗死区的用户(比较常见于凹型或出现切记的听力图),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听力补偿效果也十分有限。
拾音器感知环境声波,将声波变换为电信号传送到语言处理器。语言处理器对通过拾音器传来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使耳蜗保留听神经,成为引起听觉的特殊电信号。传递接受刺激器将从语言处理器传送来的信号通过侧头部头皮传递到耳内电极。电极传导电信号刺激耳蜗残存听神经。助听器作为模拟的人工器官,分为体外和体内两个部分,所有部件材料的选择制作技术要求极高,这些多种原材料需要国际上好的供应商提供,对体外机的要求需要需求、省电、耐用、防水等。
使用未经验配过的助听器现在的助听器质量差距非常大,一些购物网站上明目张胆地出现了几十元价位的助听器,这些助听器无一例外是很落后的模拟机,只有简单的声音放大功能,没考虑过保护用户的听力,更没有经过专业的听力测试。戴这类助听器久了,用户要么因为太吵,听不清,戴着不舒服,就没有继续戴了。要么就是坚持戴着,然后听力反而越来越差。
严格来说,只要双耳有听力损失,经医疗手段无效者,都应尽早配用助听器,越早效果越好。具体适应症为:①双耳听力损失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程度35dB以上;②传导性耳聋,如长期的慢性中耳炎,手术后仍有听力障碍者;③混合性耳聋,如耳硬化症患者中不愿手术者。但是,一些患者如听神经病、进行性听力下降的听神经瘤等,助听器的使用效果可能会差一些。所以,当你考虑选配助听器的时候,一定要到正规的听力机构,选择一个专业的、认真负责的听力师,请专业人员为你服务,这是十分重要的。
反应能力差,性格内向和内向,影响与家人,朋友和邻居的交流,导致社交活动减少,并终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与听力正常相比,在噪声环境中,听障朋友的言语辨识能力大大下降(具体表现有听不清楚谈话内容、分不清楚声音是哪传过来的等等)。这也是数字助听器攻克的重点:努力发现噪声,解决噪声问题。在噪声存在时的佩戴、听得清楚自然是大家普遍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