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此事件的发生,在取出自己或他人的处理器时,可以采取先接触他人的身体或接地的金属物(降低静电的积蓄程度)的方法。使用诊断式超声波进行检查和超声波洗净器时,目前没有引起人工耳蜗系统的损伤。但是,不建议将超声波探头直接朝向植入体,因此请在检查的同时关闭语言处理器。助听器人工耳蜗使用者通过一些仪器设备时有干扰现象,这是暂时现象,不会损伤人工耳蜗或损伤使用者的耳朵,不必过度担心。
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好的,适应的时间会快一些;一些适应能力没那么好的(尤其是老人),适应的时间会慢一些。适应过程建议从静到闹,从一到多,从简到繁,由慢到快。电池虽小,却对助听器使用影响甚大。由于助听器电池使用寿命有时限,且目前的助听器扣式电池均不能充电反复使用,要有备用电池,什么时候补充,但亦不要买得太多存放,否则会和空气起反映就会发生跑电失效。
近年来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 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 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 1997年,“数字助听器”的增益智能化调整,使用极为方便,性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因此,以前碰到中频耳蜗死区的用户(比较常见于凹型或出现切记的听力图),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听力补偿效果也十分有限。案例中的这个女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两年的时间里试听了8个的20多款助听器清晰度还是没有显著提高。那中频耳蜗死区的患者该如何干预呢?这样的患者,要做到保证可听度和减小失真,就需要选配特殊移频处理方式的助听器—唯听的优逸系列和铂越系列助听器。该系列助听器的移频功能,除了将某一频段的声音线性移频外,还可以将移频点之后的声音原声放大。
对于高频耳蜗死区患者,调试助听器时除了降低不必要的高频增益外,还可以使用移频功能。对于低频耳蜗死区的患者来说,调试时应该避免低频的过度放大,在死区出现的频率上选择减少不必要的增益。而对于中频耳蜗死区的患者,就会比较尴尬,如果增益不够,言语信号丢失太多,移频的话,起始频率点太靠前,助听器失真就会非常大,无法补偿耳蜗死区后非死区的高频听力。
设法保持小的背景噪声。噪音是会影响交流的,正常听力人士也深有感受。而听力损失人士,更容易受到噪音干扰。在聊天的时候,可以关闭电视机/收音机,尽量不要七嘴八舌,一个人说完,另一个再说。鼓励助听器佩戴者向其他人说明听力损失的情况。佩戴助听器之后,我们无法确保每一句都听得清楚。如果其他人不了解其有听力损失,说话语速可能会偏快,导致交流不畅。